全国民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作者: 时间:2020-04-10 点击数:

 

                         全国民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20年)

切实发挥科技对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结合民政科技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民政科技工作形势与需求

民政科学技术是指支撑民政部门履行职责、服务民政对象的科学研究、技术创造和产品开发活动,主要包括民政特殊行业科学技术、民政应用科学技术、民政软科学三个组成部分。民政科学技术是国家科技工作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政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与民政对象权益息息相关,属于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基本民生科技。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民政部门积极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政策改革,紧紧围绕民政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民政科技工作思路,健全体制机制,夯实能力基础,取得了重大成绩。民政行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科技领域不断拓宽,科技成果更加丰富,科技机制日益完善,科技实力显著提高,为提升民政工作现代化水平,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加强民政科技工作的重要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动实施了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鼓励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加强,为进一步推动民政科技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中央强调科技工作要立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医疗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更直接为民政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

民政事业快速发展,民政职能增强和扩展,为推进民政科技工作提供了新鲜课题和广阔空间。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加大康复辅具产品的自主研发力度,推动康复辅具行业技术全面升级。随着殡葬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殡葬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殡葬技术体系。随着地名规范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地名标准化、数据库和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加大成果应用力度,建立系统完备的地名科研体系。随着防灾减灾工作日益繁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害发生规律和破坏机理研究,努力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和应急救助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能力。随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民政软科学研究,为民政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随着社会体制和民政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民政管理与服务由经验型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过渡,工作方式由单一、传统、手工操作型向综合、现代、自动化方向转型,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和装备建设由简单、低端、落后型向信息化、科技化、多端化方向发展,对民政科技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推进民政科技工作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各级领导和民政所辖行业对民政科技工作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民政科技项目已纳入国家科技规划、计划和民政工作整体部署;民政科技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队伍、基础设施、条件平台等方面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政理论研究,民政所辖行业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以及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经验进一步丰富。同时,民政科技工作也面临诸多不足,主要是各级民政科技发展不平衡,多数地方民政部门科研机构少,科研力量薄弱,技术手段和装备水平落后;不同区域科技水平差别较大,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应用水平相对较低;防灾减灾、康复辅具、殡葬等传统研究领域力量较强,其他民政领域的科技工作尚未形成优势;发明专利数量少,高水平、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不多,民政领域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重大公益技术研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总体偏低;科技投入总量相对不足,科研力量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较少,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研发需要,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深化改革和完善;一些单位和领导还没有把科技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一些民政干部职工的科技意识还比较淡薄,科学技术在基层管理、服务单位的普及应用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认真研究、深入分析、逐步解决。

推进民政科技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级民政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攻坚克难,经过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建立健全引领和支撑民政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工作部署、民政业务工作和民政对象需求,大力推进民政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全面加强民政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民政科技工作保障机制,努力形成事业发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为提高民政科技水平、建设现代民政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民为本、服务发展。紧紧围绕民政事业发展和民政管理服务对象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需求,以履行民政为民职责,实现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主线部署科技任务,依靠科技进步改善民生、提高效率,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民政事业发展与民政科技支撑,加重民政科技在民政工作整体布局中的分量。统筹民政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侧重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加速民政科技成果转化;统筹民政所辖行业科技与民政系统科技,重点抓好防灾减灾、地名、康复辅具、殡葬、老龄工作等行业特色科技研究,着力推进民政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民政系统所属机构开展的其他科技工作。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判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技发展趋势,切实把国家关注、社会需要、民政有优势、技术上有基础的项目作为民政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着眼民政事业长远发展,超前部署一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集成技术研究项目,引领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级、各地实际推进民政科技工作。部属科研机构要在本行业、本领域科技发展中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加大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东部地区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先行探索。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适合当地需要的特色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部里要在政策指导、科技立项、人才培养、工作交流等方面加大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

注重主体、广泛动员。民政科技工作的主体是民政系统,民政所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其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各级民政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有关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人才队伍建设和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创造,广泛动员、充分依靠、大力支持各级各类科技主体选题攻关、发明创造、革新技术、改进管理、改善服务,加快推进民政科技进步。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基本掌握康复辅具、殡葬、防灾减灾等领域核心技术,民政特色科技领域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中等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主要产品基本满足民政业务工作和服务对象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民政标准化体系基本完善。争取逐步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行列,实现民政所辖行业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性突破,形成一批设施完备、管理现代、实力雄厚,国内领先、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机构。培养10名左右在国内外民政科技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科技专家,100名左右中青年科技骨干,形成一支学术品德好、专业素质高、研发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创新型民政科技人才队伍。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加,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明显改善。民政系统科技布局更加合理,各层级、各区域、各领域科技发展扬其所长,科技在基层管理、服务单位的普及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干部职工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民政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支撑民政事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一)防灾减灾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提高灾害预防和救助水平,增强防灾减灾决策科学性,有效减轻灾害损失,维护受灾群众权益,促进灾区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加强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研究。

1.发展思路。

以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满足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应急救助需求为主要目标,坚持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加强自然灾害发生、发展、预警与应急救助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

2.优先主题。

1)自然灾害规律和致灾机理研究。

重点研究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巨灾发生规律与机理,复杂环境下灾害链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

2)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管理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灾害风险、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价方法,灾害风险区划方法,防灾减灾资源规划与配置技术。

3)综合减灾风险管理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基于地面站网、遥感等多平台的灾害信息立体获取与管理技术,专业灾害监测网络系统之间信息接入技术,多源、海量灾害信息数据快速关联、处理、分析、集成与应用技术,灾害信息数据共享与服务技术。

4)空间科技减灾综合集成应用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技术,灾害应急救助卫星通信保障技术,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应用技术,空间科技减灾应用机制与能力保障,减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5)灾害应急保障综合集成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灾害应急、保障技术装备,国家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支撑技术,灾害应急救助多模式、多场景智能决策推理、优化与评价技术,救灾物资出库-调运-接受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技术。

6)灾害综合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灾害风险评估和早期识别技术、模型和方法,灾害风险预警技术,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技术,灾民转移安置、灾民生活救助保障、灾区恢复重建、灾区社会经济秩序恢复重建等方面需求评估方法与技术。

7)数字灾害与虚拟仿真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数字灾害理论、技术和方法,灾害过程模拟与现场虚拟仿真技术,可视化环境下的灾害风险评价、应急救助、灾情评估和恢复重建技术。

8)灾害社会响应研究。

重点研究灾害链社会响应机制与防控对策,区域灾害管理基础理论与合作机制,跨部门、跨行业灾害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机制,灾害风险防范科普、教育机制。

9)灾害交叉学科研究。

重点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保障、自然地理、资源环境、公共卫生等学科或专业理论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10)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重点研究防灾减灾领域信息交流、科学研究、产品服务、人力资源培训、人道主义救援的国际合作机制。

(二)公共地名。

我国地名数量庞大,历史悠久,强化地名研究,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对通畅社会交往与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权益,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1.发展思路。

以规范地名管理、建立健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主要目标,深入开展地名基础理论、地名标准化、地名基础数据库、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国海陆边疆、特殊地区、少数民族语、国际公有领域和外国地名研究,不断丰富地名研究内容,拓宽地名服务空间,强化地名科研成果应用。

2.优先主题。

1)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支撑研究。

重点研究地名普查、命名更名、地名标志导向、地名服务软件和系统集成、城乡地名规划技术。

2)海陆边疆及周边地名研究。

重点研究我国陆地、海域边疆及相邻国家和地区地名的历史与现状,地名标准化特殊性与处理方法,地名国际争端由来、影响与未来应对策略。

3)特殊地区地名研究。

重点研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地名及“一国两制”条件下实现中国地名标准化的途径。

4)少数民族语地名研究。

重点研究国内少数民族语地名的语源、分布、表达和应用,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少数民族语地名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

5)国际公有领域地名研究。

重点研究我国已涉足的国际公有领域(相关公海、南北极、月球、火星等)地名命名及其标准化规则,有关国际组织的法规、运行和地名申报机制;开发地名数据跟踪系统。

6)国外地名译写研究。

重点研究国外(主要是我国周边地区、已涉足的国际公有领域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热点地区)地名的汉字译写规范和国外重要地名标准译写。

7)国家地名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重点研究国内外地名数据采集、特殊字符处理以及地名数据库结构定义、容量扩充与资源共享。

8)地名文化研究。

重点研究地名文化形成及其功能,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规划与保护。

(三)康复辅具。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加强康复辅具研究,是提高广大老年人、残疾人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福利整体水平的重要保障。

1.发展思路。

以研究掌握康复辅具关键技术,研发推广适合广大老年人、残疾人需求的康复辅具产品为主要目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推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康复辅具创新体系。

2.优先主题。

1)康复辅具基本原理研究。

重点研究各类康复辅具制作原理,残障人功能障碍发生和功能康复机理。

2)人-机仿生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新式人-机器-环境交互系统、智能仿生辅助器具。

3)功能补偿辅具研究。

重点开发有效防止、补偿、抵消残损、残疾或残障的辅具产品、器械及设备或技术系统,重障者康复护理和生活辅助技术与设备。

4)康复训练辅具研究。

重点研究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康复训练设备中的集成应用,开发增加或改善残障人技能的康复训练类辅具以及个人保健、休闲娱乐辅具。

5)康复辅具材料与专用设备研究。

重点研究各类生物医学材料、纳米材料、轻型材料等在辅具设计中的应用,康复辅具设计生产所需的专用设备、康复辅具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6)康复辅具质量检测研究。

重点研究康复辅具检测理论、方法、准入系统,检测设备以及产品的质量分析及评估系统。

7)康复辅具临床应用研究。

重点研究康复辅具研发产品临床应用,各类新辅具、新材料、新设备的改进方法。

8)康复服务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功能障碍康复、护理技术;“三无”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与综合干预技术;革命伤残军人生活质量综合评估技术;孤残儿童数字化干预技术,康复、矫正和特殊护理技术,院舍照顾和家庭支持技术,孤残儿童康复基础理论。

(四)殡葬。

我国是世界上年死亡人口和殡葬活动最多的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导致年死亡人口逐年递增。目前,我国殡葬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殡葬事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强殡葬研究。

1.发展思路。

以“研究殡葬技术、促进殡葬进步”为主要目标,围绕遗体火化、遗物焚烧、遗体无害化处理和殡仪场所建设等关键环节,开展有关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大产品开发推广力度,提高殡葬技术支撑能力。

2.优先主题。

1)连体火化机火化遗体实用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多台火化机连体后炉膛构造、多级燃烧、热能多级利用和互换、多机连体烟气集中处理、自动化控制等实用新技术。

2)清洁能源火化遗体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利用清洁能源火化遗体技术,研制相应设备。

3)重大灾害遗体应急处置火化设备实用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车载移动式火化机实用新技术。

4)殡葬领域剧毒二恶英类污染物减排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殡葬领域剧毒二恶英类污染物减排技术。

5)火化设备远程智能监控与维护技术应用研究。

重点研究实时远程智能监控火化机运行状况、诊断火化机机械和电器等故障技术。

6)遗物祭品焚烧系列专用设备实用技术研究。

重点研制适应各类遗物和祭品焚烧的系列专用焚烧设备。

7)遗体生态处置技术及装置研究。

重点研发将遗体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态氮中浸泡,用特殊振幅的声波粉化过滤遗体生态处置技术及装置。

8)殡仪场所卫生防疫实用技术系列应用研究。

重点研究遗体接运、防腐、整容、悼念、火化和安葬过程中的卫生防疫系列应用集成技术及相应的污染控制与环境监测技术。

9)环保舒适型殡仪车及专用配套装置实用技术研究。

重点研发符合我国国情的新一代环保舒适型殡仪车。

10)殡葬文化研究。

重点研究中国殡葬文化、殡葬历史和殡葬心理。

(五)老龄化。

我国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数量大幅增加,家庭空巢化现象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发展老年福祉科技,加强老龄科学研究,为老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1.发展思路。

以健全老龄服务体系为主要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老龄服务技术和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全面提高老年人综合保障、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水平。

2.优先主题。

1)构建全国老年人健康需求分析与决策信息系统。

重点研究建立国家和省级老龄信息数据库以及全国老龄信息调查统计及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平台,建立覆盖全国的老龄基础信息数据定时、实时、自动采集网络。

2)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体系信息化支撑与示范研究。

重点研究应用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相结合的无线网络、智能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技术,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体系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3)老年人移动健康管理系统。

重点开发老年人移动健康管理智能集成终端产品, 研究老年人健康指标监测技术, 以及与相关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技术。

4)老年人临终关怀、姑息治疗和宁养服务技术支持。

重点研究应用镇痛、辅助、交流等技术,建立现代化、人性化的居家姑息医疗模式技术支持平台。

5)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定期开展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采集和更新各类重要老龄科研数据, 建立和完善国家老龄科学研究数据库及信息网络;研究建立高龄老年人疾病预防和保健模式。

6)智能服务机器人。

重点研究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信息咨询等服务的智能机器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7)老年人无障碍科技产品研发。

重点研究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无障碍科技产品和信息服务技术。

(六)民政信息化。

信息技术运用是现代民政的重要支撑,加强民政信息化建设对有效履行民政职能,提升民政管理与服务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政务公开,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思路

优化民政业务流程、改进民政管理方式、转变民政工作方法、提高民政工作效率为主要目标,围绕民政业务工作需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完备的民政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

2.优先主题。

1民政基础数据库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民政基础数据库,“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机制和技术,民政基础数据库、生产库和决策库的数据内容和组织结构,人员机构等基本主题数据库和国家基础信息库共享与交换技术。

2基层全业务民政软件研发。

重点研究基层全业务民政软件的基础信息标准和基本业务框架,信息化条件下整合民政业务、优化管理流程、实现业务协同、完成部门共享的逻辑模型,以及基层全业务民政软件的开发和推广。

3)民政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重点研究社会运行基础信息分析模型,民政基础数据从操作型向分析型的转换技术,民政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展现、发布和共享技术。

4公益性社会服务信息产品研发。

重点研究开发社区一体化公共服务信息亭及便携终端、老龄生命监测与呼叫系统、残障人辅助信息设备、流浪走失人员追踪识别系统、突发事件监测与直报便携终端等公益性信息产品,以及社区综合信息平台。

(七)福利彩票。

随着我国福利彩票发行量快速增长,福利彩票管理和销售技术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加强有关技术应用研究。

1.发展思路。

以福利彩票安全运行和规范管理为主要目标,加强软件开发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研究,为福利彩票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2.优先主题。

1)福利彩票销售系统技术体系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安全稳定的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和管理软件支撑平台,建立全国统一的彩票销售系统。

2)多渠道销售彩票技术与服务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高可靠性的资金支付技术平台。

3)新一代彩票投注终端设备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高品质、高安全性、支持多种投注方式的彩票投注终端系列产品和设备。

4)彩票管理信息技术体系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多票种、多业务融合的实时彩票信息处理系统,研究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彩票管理、销售、决策、监控基础数据获取技术,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彩票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

5)福利彩票信息安全研究。

重点研究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防护、安全存储、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加密技术,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信息安全和管理决策规范体系。

(八)民政标准化。

建立健全民政各领域标准体系,是规范民政行业服务行为,维护民政工作对象权益,促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工程。

1.发展思路。

以规范民政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完善标准规划,提高标准制修订水平,大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标准宣贯实施,不断提升民政标准化水平。

2.优先主题。

1)防灾减灾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灾情调查与统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评估、灾害应急技术、灾民救助、灾区恢复重建、救灾物资生产和仓储、救灾捐赠物资管理等方面标准。

2)地名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地名标准化体系、理论与应用方法,地名术语、分类等基础标准,地名编码、译写、专项制图等方法标准,地理实体命名、地名数据、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等管理标准,地名标志等产品标准,以及地名公共服务标准。

3)康复辅具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康复辅具产品生产、配置、检测、技术服务等方面标准。

4)殡葬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殡葬设施、设备、用品和殡仪服务等方面标准。

5)民政设施建设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社会福利机构、临时性社会救助机构、殡仪馆、公墓、军供站、军休所、优抚医院、烈士纪念建筑物、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6)民政管理与服务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社会组织评估、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婚姻登记服务、婚庆婚介服务、收养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工作、福利彩票等方面标准。

7)民政信息化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支撑民政信息化的各类标准。

(九)民政软科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给民政部门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加大民政软科学研究力度。

1.发展思路。

以促进民政部门决策科学化为主要目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加强民政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

2.优先主题。

1)民政发展战略研究。

重点研究民政事业综合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组织建设、优抚安置、防灾减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老龄事业、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康复辅具、殡葬、收养、婚姻登记、社区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区划、地名等专项事业发展战略。

2)民政基本问题研究。

重点研究民政工作本质、地位、作用、定位、机制、布局、发展思路以及民政事业发展规律等问题。

3)民政决策支持研究。

重点研究论证民政发展规划、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决策方案等。

四、重大科技工程

(一)国家自然灾害综合业务系统工程。

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灾害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到应用服务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减灾救灾提供更为全面的决策支持与技术支撑。

主要内容:围绕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需求,建立具有智能化、网络化、规范化、可视化的信息支撑平台,形成横向覆盖、纵向贯通的应用网络,提高各级灾害管理部门的灾害应急救助决策水平、指挥调度水平、资源管理水平、装备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灾害信息立体、快速、准确获取和集成应用,推动全国民政灾害管理系统建设,加强民政系统与其他专业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灾害信息无缝集成与共享,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能力。以减灾电子政务系统、区域灾害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自然灾害、区域减灾、灾害模拟仿真与数字灾害技术为支撑,构建国家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和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面向国家减灾与应急救助需求,建立全天候、全覆盖、多分辨率、多要素相结合的“天---现场”一体化灾害立体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灾害信息获取、处理、减灾应用与决策服务能力。

(二)地名权益争取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目标:建立我国海陆边疆、特殊地区及国际公有领域地名研究体系,充分发挥其维护、争取国家权益的重要作用;创立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构建以分类、分级指标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实施平台,形成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主要内容:研究我国陆海边疆、特殊地区及相邻国外地区地名,全面掌握有关地名的历史与现状,为维护国家权益、保持边疆安定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有关国际公有领域(公海、极地及月球等)地名研究,制定地理实体命名规划和标准化原则。完善上述地区地理实体分类、分级,改进地名译写与罗马化方式,规范相关地名图制作,形成高效、便捷的边疆地名信息系统。加强地名文化理论研究,进行全国地名文化遗产的存量调查与评估,研制评价标准体系与技术规范;编制国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形成包括总体、区域、分类系列规划和方法体系;探索地名文化保护有效途径,研究借助各种媒介传播地名文化方式。

(三)民政集中供养机构室内无障碍技术改造工程。

目标:对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收养、社会救助等领域民政集中供养机构无障碍设施需求,在科学研究与合理规划基础上,优化配置各类室内无障碍辅具和设施,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主要内容:在机构中配置上下楼梯智能助行系统、地面(空间)移动辅具装置、系列支撑吊具以及室内移动辅具;为机构中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配置因人而异的、高智能的专用生活起居床;对集中供养机构卫浴设施、过道、坡道、走廊、门厅等场所进行个性化无障碍升级改造,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关康复辅具配置。

(四)殡葬领域节能减排工程。

目标:通过研究殡葬领域遗体火化节能和污染物减排先进技术、工艺和新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环保节能新型殡葬专用设备,使殡葬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殡葬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殡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主要内容:围绕殡葬事业科学发展需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外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究遗体火化和遗物祭品焚烧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新材料,清洁能源火化遗体关键技术,火化机后处理成套减排集成技术,特殊用途火化机技术,遗体生态处置实用技术;研制并推广使用新一代节能减排遗体火化和遗物祭品焚烧专用设备,大规模更新和升级改造现行落后火化设备,促进殡葬行业节能减排。

(五)老龄信息实时监测工程。

目标:通过建立老龄信息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多源老龄信息融合、互补和快速提取,形成全面、准确、及时的老龄信息,为政府决策和老龄科研提供基础信息。

主要内容:开展老年人口和为老服务资源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实现资源信息数据全数字化采集和传输;研究资源数据、历史与现状数据一体化管理、分析和制图技术,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应用标准关键技术;开展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构建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质量规范体系;示范推广资源调查、监测技术。

(六)社会运行基本保障预警工程。

目标:整合相关民政业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社会运行基本保障预警体系,动态监测民政工作对象的生存、活动、诉求状况,采集相关数据,运用指标和模型分析方法,形成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状况的定量描述,实现动态监测预警,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主要内容:建立民政基础信息库决策库及决策支持系统;社会安全运行指标设计、维护和运算的分析模型系统;警级警限的划分、人工辅助分析、信息上报和发布的预警生成发布系统;综合知识库、案例库的应对预案系统。

(七)民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工程。

目标:建立健全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和民政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民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民政管理与服务现代化水平。

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多种网络通信技术、大众化终端设备和完善统一的社区居民网络,进一步拓展社区求助与服务渠道,保障社区居民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享受普遍服务;统筹各部门向街道、社区延伸的业务和服务网点,在区(县)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部署标准统一的社区基础数据库及其管理和供销交换系统,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同处理能力;在区(县)民政部门整合衔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对接基层全业务民政软件,实现民政业务处理的网络化。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准确掌握困难群众经济状况。建立全国公民婚姻信息库,实现全国婚姻登记数据汇总和互通互查。开通全国统一的公益服务热线电话,提供民政业务咨询服务;完善民政门户网站建设,基于互联网构建覆盖中央、省、市、县级民政部门的门户网站群;推进在线办事,为社会公众提供足不出户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八)福利彩票统一销售系统建设工程。

目标:建立信息共享、权限可控、统一应用的福利彩票销售系统

主要内容:加强福利彩票统一销售系统建设,建立基于开放标准和技术先进的多层架构体系软件平台,研究中央数据中心和地方数据中心按需分工运营和对游戏进行管控技术,加强各级数据中心之间协同性、销售系统安全性、游戏数据完整性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对民政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科技工作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其在民政科技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理顺行政机关与科研机构关系,研究制定促进民政科研机构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逐步在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院所长(主任)负责制、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制度,减少对具体科研事务的行政干预,促进科研机构成为科技创新、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各级民政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撑民政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民政科技工作,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民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研究和解决民政科技工作中的新问题,积极创造有利于民政科技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

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示、公议的科研选题和立项制度,推行以任务分工为基础、以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扩大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权。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要求,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实行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基础研究成果评价以同行认可和学术影响为依据,应用性研究成果评价以技术转移、生产和市场应用实际效果为主。建立科技成果定期发布制度,制定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跟踪,优先支持成果转化良好的单位和科技人员,积极争取将自主研发的康复辅具、防灾减灾、殡葬等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建立民政科技统计管理制度,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投入、科研机构、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科技成果、基础设施等情况纳入民政事业统计范围,定期公布民政科技发展情况。

(三)加强科技基础建设。

优化民政科技机构布局,鼓励民政所辖行业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继续做大做强部属、省级民政科研机构。支持科研机构补充和更新基础设施设备,切实解决科学试验和办公场所不足问题。大力推进民政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在民政领域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品研发和转化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技术转化率。继续办好民政论坛,丰富论坛科技内涵,扩大论坛范围,创新论坛举办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广泛开展各类民政科技活动,加强科研成果交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设查阅方便、更新及时、内容全面、系统开放且满足民政科技工作需要的系列基础数据库,推动科研手段、科研方式变革。大力加强民政部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标准研究、制定、宣传、实施等方面的组织指导作用。成立民政部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对民政科技发展的智力支持。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力度,重点加强具有科技创新素质和技术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解决人才队伍规模素质结构不适应民政科研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加强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建设,依托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培养、引进一批中青年专家,形成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影响的创新团队。尽快发现和培养一批通晓业务、擅长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科研管理人才。支持科技人才依靠核心技术创业,培养立足民政、奉献社会,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职业品德。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要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建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科技人才选聘机制,面向国内外聘用拔尖人才,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关键岗位,担任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加大对优秀科技成果完成人员的奖励力度,每三年组织一次民政部科学技术成果创新奖表彰。对获得省部级一、二等以上奖励者,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上可予以破格。围绕重大科研课题、重点民政业务、重要专业学科,建立民政领域中青年科研人才专家库,对纳入专家库的人员,所在单位要适当增加津贴。评选民政系统各级先进工作者、推荐省市劳动模范,要保证一定比例的科研人员。对业绩突出、成果显著、影响重大的民政科技工作者,可推荐为“孺子牛”奖人选。支持鼓励各单位开展科技人员在职学习。研究启动民政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逐步健全民政职称管理政策,充分调动民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基础平台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软科学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民政科技的更大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民政科技,缓解民政科技经费不稳定和短缺问题;在争取行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同时,鼓励和引导民政企事业单位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民政科技投入机制,保证民政科技投入占民政事业总投入比例逐年提高。积极争取有关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单位基础建设、重要科研仪器设备升级改造。各地民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把解决科技投入作为重点民政工作任务予以落实。

(六)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支持民政行业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科技类社会组织之间横向联合,逐步形成知识、人才和科技资源流动与共享机制。加强民政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选择重点领域组织精干力量直接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重要领域的国际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支持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在民政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鼓励建立民政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行业科技交流。

(七)加强科技知识普及。

 

 

 


要通过培训、报告会、学术交流、研讨、科技成果展等形式,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加强民政行业科普作品创作,打造优秀科普品牌。建立社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组织“防灾减灾日”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护理知识进社区活动,促进社区居民掌握康复护理常用知识和技术。推进地名文化建设,继续拍摄《千年古县》等大型文献片,加强地名科学文化宣传普及。推动创建国家公墓、殡葬博物馆等殡葬科普基地,利用重要节日开展科普活动,宣传殡葬科学知识。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利用社区活动室、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政科普宣传,提高社区民政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扩大民政科技的社会影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2015 版权所有 网站图片、视频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网站设计:图书信息中心
通讯地址:湖南长沙香樟路22号 邮编:410004